人民日報:給安全生産插上“智慧”翅膀

來源:安監總局 發布日期:2017-08-17

安全生産事關人民福祉,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。保障安全、防範風險,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不能忽視的大事,而一旦出現事故,都會追悔莫及。前幾天,京昆高速陝西段發生交通事故,造成36人死亡。這一悲劇令人痛心,也再次以沉痛的代價敲響了安全的警鐘。

安全領域覆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,除了交通安全,生産安全更是千頭萬緒、易發難防。據調查統計,2012年至2016年全國共發生220起重特大事故,其中違章違規操作或遭遇險情采取措施不當的有113起,占51.4%。生産過程中的安全問題,的确是擺在政府、企業和社會面前的一道必答題,而守住安全的紅線,需要全面統籌、立體施策。

智能時代的到來,讓安全生産面臨新課題。如果以前生産需要睜大安全的眼睛,那麼如今需要給生産插上一雙“智慧”的翅膀。以往生産往往更多地考慮規範操作、流程作業等,而如何提高生産精準化程度,則需要賦予生産過程一種“智慧化能力”。借助先進技術開啟安全生産的新進程,不失為時代的契機。在最近舉辦的中國工程機械安全生産高峰論壇上,有關北鬥導航系統助力工程機械的對話,某種程度上就是融合智能系統、提升安全設備管控力的一種嘗試。安全生産,不僅是拼機械、拼重工、拼規模,更是精準度、智慧化的較量。

随着大數據的廣泛應用,安全生産也在邁向智慧建造。生産過程伴随着數據監測,任何一種工程機械都有必要數據化操作,這既能為生産提供安全管理服務,如檢測配件和油料等,又能為政府加強安全監督和管控提供支持。例如,有公司就研發出多功能視頻智能終端,操作師傅可以通過智能終端查看設備的運行狀态,也能根據提供的安全指标和預警指标來調整生産作業。不僅如此,工程機械的所有者,不論是個人還是單位,都可以通過智能終端進行遠程管理,了解操作員的精神狀态、查看生産細節等。智能化的生産活動,在一定意義上解放了人,更能讓安全生産貫穿始終,實現效率與質量的共赢。

給安全生産插上“智慧”翅膀,更待解決時間與空間的問題。一個智能化的生産系統,往往能有效地實現時間與空間的統一,就像北鬥系統,能通過導航知道“我在哪兒”,又能借助通信“告訴你我在哪兒”。對安全生産尤其是工程機械的安全作業來說,既要清楚在哪定位、情況如何,也有必要在不同作業面和設備之間形成“局域網”,加強生産協調和生産配合,這在最大程度上有助于避免因盲目性、模糊性而導緻的生産事故。

用智慧引導安全生産,讓機械如同有了眼睛、耳朵和嘴巴,能看能聽也能溝通,安全生産就能成為一個“有機體”。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《關于推進安全生産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》就明确要求,“提高安全性能,強制安裝智能視頻監控報警、防碰撞和整車整船安全運行監管技術裝備”。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,“智慧生産”是“中國智造”的一部分,也是安全生産的一大趨勢。

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,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,堅持人民利益至上,始終把安全生産放在首要位置,切實維護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。安全生産,“人”是最關鍵的因素,不僅在于要靠人來保障,也在于應如人一樣聰慧,更在于要堅持“以人民為中心”。事故從來不會躲着走,而人人守護安全、發展趕上時代,需要的是行動的力量。

 

責任編輯:manager
top